有次去聽了一場翻譯相關的演講,講者談到機器翻譯與人工智慧的發展。這時,台下一名聽眾舉起手。那是一名還未畢業的翻譯系學生,她指出雙向翻譯機釋出的宣傳影片,憂心地問了大家都在意的問題:譯者會被機器取代嗎?
主講者認為影片誇大了翻譯機的功能。不過,他相信未來的機器在導入人工智慧,並彙整足夠資料,能夠產生極接近自然語言的翻譯。
我相信人工智慧也能寫小說,但其文辭優美、架構完整、劇情高潮迭起是蒐集、計畫、安排的產物。你會說,大量閱讀、琢磨字句、設定架構,人類也是這麼創作的啊。但,人類作家閱讀時受到的震撼,對生命生活的觸動,練習的艱辛與挫敗,這些創作時的情緒感受與抒發,是機器無法產生的細微的特質。
正是這些只能透過感受得到,透過感受傳達,並被能夠感受的人類接收的特質,使機器的作品只能稱為產物,而人類的作品是創作。我想設計也是一樣。
正如那位和藹的教授在演講最後的結語,譯者只有學會運用機器,而不是成為機器,才不會被淘汰。設計師可以運用機器算出合適的材質、角度、工法作為選擇參考,並發揮機器無法企及的,人類的感受性與思考的彈性。
然而,在科學成為新的信仰,工具理性至上的時代。人類變得僵化,倚賴科技卻又害怕科技。也許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我們會不會被機器取代,人類的優勢為何,而是,人類該如何被定義,並如何保有我們的「人性」。
Odiist Creative Solution 新器象創意 台南工業設計 創新創意 改良研發 發明專利 日用品設計 家電設計 商品開發 產品設計 量產規劃 工法製程整合 顧問 專業公司 產品開發 模型製作 機構設計 外觀設計 創新研發 製程整合 人工智慧 機器